Location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陇南市:多点发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陇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部署要求,聚焦关键环节集中发力突破,推动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后发赶超

坚持高点部署,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力在基本建立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县区和部门工作进展不平衡的现状,陇南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出台了《陇南市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作出批示,对加强和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主要领导在重点项目现场会上通报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估结果,从全面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部署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领各级各部门重视绩效、大抓绩效。

坚持多点培训,厚植绩效理念影响力。坚持把强化业务培训作为提升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把加强绩效宣传作为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抓手。坚持走出去学,组织市县从事绩效工作的业务骨干赴武威市和民勤县学习考察,认清了自身人员力量、制度机制、流程规范等方面的短板不足,以问题为导向改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坚持请进来学,邀请专家讲解业务、安排部署绩效管理工作,解决县区和预算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坚持宣传解读政策学,通过市政府网站、陇南财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相关制度文件,提升政策知晓度。开展专题培训学,市县区结合实际组织本地区预算绩效管理实际,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会议、举办绩效信息系统操作业务培训班等30余场次,市县预算单位绩效理念不断深入,绩效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难点突破,强化制度体系支撑力。陇南市财政局围绕落实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构建“1+N”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市财政局印发了20项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涵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个方面、各个环节同时,为便于部门科学设定绩效目标、准确设置评价标准,制定印发了明确规范的《陇南市市级预算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及取值指引》,建立了涉及21类项目共465条指标的共性绩效指标框架;“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帮助市直部门制定了覆盖249类项目共3759条指标的分行业分领域分部门个性绩效指标体系各县区全面对照中央和省、市制度体系,弥补制度短板,夯实工作基础,党委、政府全部出台了本地区绩效管理实施意见,县级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支撑。

坚持重点带动,完善闭环运行组织力。以全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评估为契机,对照“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任务目标,着力推进各项业务开展。市财政局制定《市财政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程》,明确预算科、绩效科及各经费管理科室职责分工。持续推进事前绩效评估,2023年对市级17个新增项目开展事前评估的基础上2024年做到事前评估范围全覆盖,着力推动事前评估与以预算评审一体化实施。严格落实绩效目标管理,2023年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上报、同步审核、同步公开全面推行绩效运行监控,要求所有项目按季度定期报告绩效运行情况重点项目在每次申请资金的同时报送绩效目标实现情况。健全完善“单位自评+部门评价+财政评价”体系,绩效管理范围包括整体支出和项目支出,资金来源全面覆盖四本预算,评价对象涵盖部门整体绩效、政府债券、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嵌入式绩效运行管理格局初步建立。

坚持落点靠实,严格结果应用约束力。坚持“高效优先、低效压减、无效退出”原则,严格落实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做实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市财政局根据2022年整体支出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对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等次为“中”的8个部门,按10%的比例扣减公用经费额度;对项目绩效评价等次为“中”的14个项目,在逐项分析项目情况的基础上,压减取消项目经费987.5万元;组织开展县级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情况评估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市政府办对绩效管理工作滞后的2个县和8个部门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充分释放“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强烈信号        

坚持靶点聚焦,加大考核评价震慑力为激发部门单位“重绩效、抓绩效、用绩效”的内生动力,实现绩效驱动由财政“火车头”向部门“动车组”转变,陇南市建立财政运行“旬分析、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机制,对重点工作和主要指标每月量化评价并通报县区政府,每季度终了召开全市视频调度会议,分析问题、查找不足提出固强补弱的办法措施;同时,制定出台《陇南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对市直单位和县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通报;市委市政府将绩效管理工作纳入了政府绩效和县区、市直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考核结果与部门预算挂钩、与资金拨付挂钩、与奖励经费挂钩、与干部评先选优挂钩,强化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