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财政部新疆监管局(以下简称新疆监管局)做实做细农田建设中央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大力提升资金绩效,加强项目监管,并以结果应用为导向做深督促整改,取得良好效果。
以绩效评价为主线 提升资金效益
新疆监管局牢牢牵住指标设计这个“牛鼻子”,按照项目决策、过程管理、产出和效益等类别,从指标解释、评价要点和评分规则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绩效评价网络。“这样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多措并举拓展绩效评价方式方法。”新疆监管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罗晓培说。
同时,该局把握政策方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脉问诊”,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一是围绕政策目标,精心谋划组织。成立由骨干人员、第三方机构共同参与的绩效评价组,分解绩效评价工作具体步骤、人员职责,深入剖析建设目标任务、项目产出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内容,确保绩效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加强协调联动,形成统一合力。主动与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及乡村振兴局协调沟通,召开座谈会,听取职能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实施情况,掌握当地建设管理的规范标准和口径,确保后续绩效评价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开展前置评估,提升评价精度。针对相关部门上报的绩效情况报告、规划及机制建设、项目实施与管理等数据和资料,提前开展审核介入,针对性地拟定工作底稿模板,选取评价地区县市和具体项目,做到绩效评价横向可比、纵向可量,提升评价精准性。
四是按照指标类别,进行数据验证。围绕项目的决策、过程、产出等指标,通过资料查阅、实地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信息,对标对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对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机耕道建设、后期运营维护情况进行实地查证,确保取样数据真实准确。
此外,评价组还对照指标规则,综合分析研判;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献言献策。
“评价组坚持‘寓服务于监管’的理念,当好‘监管者’,更当好‘服务者’。”新疆监管局三处处长郭云表示。
实地评价过程中,评价小组了解到,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项目选址少且分散,区域重叠的困难,项目实施地点呈现点多面广的问题,加上一些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造成建设项目规模化不足、市场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通过与“土秀才”“田专家”面对面交流,评价组对高标准农田现状、基层面临的“急难愁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找出了问题症结,为下一步优化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罗晓培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当下党中央和财政部党组关注的重要问题,需要久久为功、再接再厉做好绩效评价工作,优化财政资金资源配置,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以绩效思维为抓手 强化项目监管
新疆监管局督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级主管部门强化绩效管理思维,加强项目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聚焦属地农业强区目标任务,找准着力点和主攻点,突出绩效管理思维,持续健全工作机制,协同联动推进属地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跟踪资金拨付方向,掌握资金补助情况。根据资金下达文件,按照资金项目代码和支出功能科目等类型登记资金台账,全面、完整、准确地掌握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全貌,为后续将资金、项目、绩效三要素准确匹配、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紧盯配套任务,督促资金到位。动态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标准和成本变化,协调相关部门督促各地及时落实地方支出责任,加强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确保设定的资金投入绩效目标能够达成。
——应用监控系统,开展实时监控。充分利用直达资金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监控系统,对资金预算下达、资金分解和执行管理全过程进行监管,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解决的同时,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强化系统思维,推进一体化监管。统筹兼顾涉农资金、衔接资金监管安排,一并开展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现场督导,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能。
良好而有效率的事前事中监管措施助力新疆农村、农田建设实现大变样。昌吉回族自治州是自治区较早推行水权水价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地区之一,目前农户与农户、村与村、灌区与灌区之间的交易已成常态。该州昌吉市二六工镇光明村村民钟兰芝对评价组参评人员说,她种植了80亩葡萄,以前大水漫灌每亩用水400多立方米。后来安装了滴灌设施,每亩地只用300立方米水。这是农户对高效节水工作高度认可的一个生动例证。
以成果应用为导向 确保整改收实效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实现财政资金配置目标的核心要素。开展现场评价后,评价组积极督导各级主管部门强化绩效管理,提升绩效自评质量,硬化预算绩效约束。
——及时反馈结果,督导立行立改。对于绩效评价过程中发现的指标偏差等情况,及时向评价县市反馈绩效评价结果,做好政策讲解工作,明确整改要求,督促其以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提升管理水平,压实主体责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副处长王京梁说:“我们紧密围绕新疆监管局开展的绩效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整改工作。亩均财政投资由以前不足1200元提高到1500元,初步建立自治区评审评标专家库,出台评价激励办法、质量管理办法、评标评审办法等,实行项目储备和常态化申报。通过共同努力,以后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会越来越规范。”
——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自治区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工作统一纳入农业农村领导小组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职责范畴,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部署、统一规划实施,构建优势互补、联抓共管的管理体系,确保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完善长效机制,压实监管责任。持续优化绩效管理和日常监管的协同机制,把履行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开展财会监督、预算执行专项行动、打造绩效评价闭环提升等工作职责有机结合,努力消除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新疆监管局开展的这项扎实和富有成效的绩效评价,助力新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2022年,新疆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余万亩,近一半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粮食总产量1813.5万吨,全年粮食增量全国第一。
罗晓培表示,下一步,新疆监管局将充分发挥“探头”“哨兵”作用,不断拓宽监管视野。在此基础上,持续探索大数据监管方法的实践应用,通过多样化、多维度的平台数据交互印证、资料共享、成果互鉴等方式,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向前看”和“回头看”工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加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