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云南昭通作稳做强财政衔接资金绩效 提振乡村振兴士气

云南省昭通市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压力最大的地级市,2020年,10个国家级贫困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冒、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如期脱贫,乡村脱贫进入乡村振兴阶段。

走出贫困靠各方努力。从中央到省十分关心昭通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每年下达昭通的衔接资金规模达50多亿元,居全省首位。对于这笔脱贫走向振兴有力保证的衔接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益是昭通上下的坚定共识,是守牢规模性“返贫致贫”风险底线,振兴乡村必须要做到的。结合实际,《昭通市关于进一步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十二条工作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及时印发至各级政府,以期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资源做产业和集中效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优势作用,让脱贫群众和低收入群众更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实现持续增收。为让“措施”及时落地,市财政规范选择3家社会机构对2023年全市55.8亿元财政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实施开展全过程绩效跟踪监控,确保在2024年1月前,2023年度衔接资金使用总体效益目标基本实现,具体项目绩效目标基本完成。措施包括:

一是把好目标管理“源头关”。2023年年初,为强化衔接资金规划使用全市“一盘棋”,财政衔接资金和项目实行市级“评审批准制”。由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围绕本市重大项目和工作,对各县市资金使用总体效益规划、项目编制、绩效目标等情况开展集中评审和批准。未经市级评审批准的资金规划和项目一律不得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不得擅自组织实施。

二是把好事中监控“过程关”。聚焦年度衔接资金使用总体效益规划和项目清单,采取部门协同、市县联动、定期调度、中介参与、实地抽查等方式,聚焦年度衔接资金使用总体效益规划和项目清单,重点围绕市级批复的重点项目和产业等开展全过程跟踪问效。对发现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偏离较大的,及时纠偏止损,确保项目稳步实施。

三是把好部门协同“联动关”。成立了以市级财政牵头、行业主管部门、重点项目实施单位为成员的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跟踪监控管理工作市级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将衔接资金使用管理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纳入市纪委监委“清源行动”重点监督事项,推进问题项目认真落实整改。

四是把好跟踪监控“质量关”。压实第三方机构责任,通过日常监控、阶段评审和工作成效相结合方式对第三方机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服务费用的支付挂钩。全过程跟踪监控采用实行月监控、季报告、年评价的程序进行,次月10日前提交上月监控报表,每季度首月10日前提交上季度监控分析报告,季度监控报告及全年绩效综合监控报告均要求由中介机构项目负责人作现场陈述、市直行业主管部门评审,结合评审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汇总报市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

五是把好结果应用“转化关”。针对绩效跟踪监控中发现绩效目标偏差、资金闲置、资金流失等问题及时纠正,以市乡村振兴领导办公室名义印发绩效跟踪监控整改通知,确保县级严格围绕衔接资金总体效益目标推进项目。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作为市委、市政府年度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红黑榜”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结论优秀的县区给予重点倾斜奖励,以实现效益更大化;对评价结论良好的县区给予适当倾斜奖励;对于评价结论合格的县市区适当扣减资金惩罚;对评价结论不合格的县市区给予加重扣减资金或者取消项目惩罚。

“措施”制定及时,执行落实有力,昭通集中财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基础进一步夯实,有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衔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逐步显现。全市县域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全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如昭阳区成功打造了“昭阳红”苹果品牌,远销西南三省、珠三角及东南亚等地区;资金聚合效益不断显现,2023年到位衔接资金比2022年增长9.2%,规划批复项目417个,约占2022年项目数的25.8%;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群众收入持续增长。永善县通过联农带农市场主体奖补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与村级集体经济合作,与群众建立果蔬回购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增收;鲁甸县香葱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就业,有效增加低收入易迁群众收入。

通过努力,年初规划的82个到人到户类项目已实施66个,资金支出7.2亿元、支出进度达63%。上半年(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纯收入达7060元,同比增长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