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每年都组织开展以绩效评价为主导的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自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来一直是辽宁省财政的“规定动作”。通过近5年的持续推进,“试验田”里的“品种”逐步多元、不断创新且更加优质。财政绩效评价从全方位出发,已覆盖政府、部门(单位)、政策(项目)三个层级;从全过程出发,已覆盖自评抽审、绩效重点监控、单一年度项目重点评价、项目中期评价等不同时间轴。此外,还在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政策综合评估等方面有所突破。
2023年,在充分总结往期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力争试点工作在全覆盖的在广度和深度上再有跨越。
一、双向共赢,优化试点“土壤”。
第三方机构能力直接关乎试点工作质量。因此,省财政十分重视对第三方机构的长期培育,一是坚持“宽进”,充分利用第三方机构信用管理平台,不设壁垒、不搞屏障,“零门槛”广泛支持和引导新机构成长、壮大;二是“强质”,省财政以高标准确保试点工作质量,从严、从高、从快设置试点工作达标标准。评价工作启动前,组织全部中标机构召开工作会,明确工作重心、细化阶段任务、分享有关经验、畅通交流渠道。过程中,对方案设计、指标建立、初稿形成、终稿确定等工作环节严格把关、全链跟踪。试点工作成效和参与机构能力实现“双赢”。能力“在线”的第三方机构不断涌现;三是“严管”,制发《辽宁省预算绩效管理第三方机构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试点工作行为,并引入考核机制,对参与试点工作的机构,只以能力论“英雄”,无论名气多大、规格多高、资历多深,如果工作成果不过关、不过硬,都将被“末位淘汰”。
2023年试点工作中,第三方机构“新”“老”汇集,6家新机构首次入围,9家再次“相聚”,为试点工作提质注入新动能。
二、因地制宜,选育新老“种苗”。
在试点项目的选择上,一是紧紧围绕省全面振兴新突破核心主题,对已有成熟经验的重点评价、中期评价、债务项目评价等“老”品种保留相当比例,对此类项目坚持质量为先,大力提升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水平;二是对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深水区”和“空白地”,探索“新”品种。取得两个“首次”,即首次覆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开展绩效评价,首次对政府采购项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下一步,辽宁财政还计划扩大试点工作正向连锁反应,为被评价项目送“利好”,组织对评价项目所涉领域建立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帮助项目主管部门解决绩效目标不会设、设不好的问题,引导被评价单位常有的“不想评”抵触心理,逐步转为“我要评”主动意愿。把在预算绩效管理“试验田”中精细化“插秧育苗”形成的“好品种”推广复制,以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