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山西省第四期会计领军班结构化研讨报告(一)——用ESG评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一、ESG是什么?

ESG的核心涵盖三个主要方面:环境、社会和治理。环境方面涉及企业如何管理自然资源、控制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社会方面则关注企业在劳工权益、社区贡献和客户关系管理上的实践;而治理方面评估企业的管理结构、商业道德和透明度等。

ESG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责任投资(SRI),但在2004年,联合国发布的《Who Cares Wins》报告正式提出了将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整合到投资决策中的框架。2006年,联合国进一步推动了《责任投资原则》(PRI)的实施,这些原则鼓励全球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纳入ESG因素,标志着ESG理念的广泛应用。

截至2023年,中国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约有33.76%的企业发布了ESG报告,这一比例较2021年有所增长。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特别是在银行、非银金融和钢铁等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ESG信息披露的比例更高。然而,尽管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ESG信息披露率相对较高,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ESG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内在联系

ESG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ESG的三个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密切相关。

ESG评估促进可持续发展:ESG因素是评估企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企业的ESG表现。优秀的ESG表现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投资机会,提升品牌形象,吸引人才,降低融资成本等。

(二)企业接受ESG的必要性和意义

满足社会期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公众对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接受ESG理念并付诸实践,有助于满足社会期望,赢得公众信任和支持。

提升竞争力:通过关注ESG问题,企业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提高社会声誉,增加投资者的信任。这将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提升竞争力。

推动可持续发展:ESG理念强调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问题。这有助于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赢。

实现长期价值:ESG投资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考量范围。通过接受ESG理念并付诸实践,企业可以吸引更多的长期投资者,实现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三、央企ESG报告披露经验(BYD汽车公司)

公司发布了2023年度ESG相关主题报告,报告主体涵盖“企业管治”、“伙伴共赢”、“品质与营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回馈社会”六大部分的内容。

企业管治,主要包括董事会治理、公司管理体系和ESG治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董事会治理涵盖董事会架构和组成、董事会成员的提名和遴选等;在公司管理体系方面,披露了包括合规经营、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道德3个方面。

伙伴共赢,投资者和供应链是公司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

公司一直非常重视保护股东权益,公司每年坚持向股东派发现金红利。也非常重视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聘用供应商惯例,严控新供应商选择,坚决落实供应商例行审核与评估。积极践行绿色采购,积极探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

品质与营销,公司推行全过程质量管控,不仅关注研发质量,更加关注过程质量管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让消费者满意。不仅关注产品品质和性能的提升,更重视服务质量和客户体验的优化。

以人为本,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方针,尊重员工权利,重视人才培养,鼓励员工技术创新,努力为员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和发展环境。同时也关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与隐私安全。

绿色发展,公司定期盘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聘请第三方进行碳排放核查,不断提升温室气体管理水平。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推动节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式,持续减少自身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单位二氧化碳的排放。

回馈社会,公司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用技术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抗震救灾工作,支持教育发展,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关注环境保护,倡导全员公益。


图片


四、ESG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一)评价体系。ESG评价(即评级)是ESG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 ESG 数据匮乏、难以量化、标准不一等原因,目前国内 ESG 评价体系面临诸多困难,主要包括透明度较低、客观性不足、前瞻性不够、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导致投资者难以对ESG评级的质量和可信度作出判断,制约了 ESG 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二)政策配套。中国政府高度重视ESG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ESG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2024年,政策层面的推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集态势。如,三大交易所同时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为 ESG 发展提供了更多具体指导和规范。但是,规则发布的主体多元,缺少制度的协同和规则的精细化,导致大部分公司开始的 ESG 实践仍处于自发阶段。

(三)监管支持。目前,ESG归口管理部门不一,涉及国务院国资委、生态环境部门、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尚未设立或者明确专门的监管机构,且缺乏统一的标准指引,缺乏高效的ESG 管理机制。同时ESG服务机构、评级机构数量众多、良莠不齐,也亟待进一步规范。


五、如何运用ESG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制定明确的ESG战略

一是明确目标:企业应首先明确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具体目标和指标,确保这些目标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契合。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投资者信心;积极参与国际ESG标准和倡议,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等目标。

二是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表、责任人和预算等,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追踪性。

(二)建立完善的ESG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系统,如ISO 14001,以减少污染、降低碳排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关注员工福利、消费者权益、社区发展等,确保企业行为符合社会期望。

三是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加强信息披露与沟通

一是定期向投资者、客户、员工和社会公众披露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包括环境绩效、社会责任项目、治理结构等,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二是积极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和关切,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建立信任关系。

(四)实施创新方法与技术

一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和废物产生,并改善员工福利。

二是建立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系统,要求供应商符合特定的环境和劳工标准,促进供应链的环境和社会责任。

三是与当地社区合作,共同开展项目和活动,提高社区福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五)培养ESG文化与意识

一是定期开展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通过企业高层的领导力示范,带动整个企业的ESG文化建设。

(六)持续改进与评估

一是定期对ESG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二是根据评估结果和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ESG战略和管理体系,确保企业持续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七)借鉴优秀实践案例

一是加强对标学习,关注行业内外的ESG优秀实践案例,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方法,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应用和创新。

二是积极参与ESG相关的评奖和认证活动,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获得外界的认可和支持。


六、ESG的政府视角

(一)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社会责任体现:行政事业单位通过ESG实践,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员工关怀等,能够显著提升政府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正面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政府在未来政策实施和公共服务提供中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配合。

透明度增加:ESG实践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披露相关信息,包括环境管理、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治理结构等,这有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ESG实践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策和运营中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这有助于推动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长期规划:ESG理念强调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这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更加注重长远利益,避免短视行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三)风险管理

降低潜在风险:ESG实践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识别和评估潜在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这有助于降低政府因风险事件而遭受的损失和影响。

提升应对能力:通过ESG实践,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积累应对环境、社会和治理挑战的经验和能力,提升其在复杂多变环境中的适应性和韧性。


结语

展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企业能够成为ESG实践的先锋,通过不断创新与协作,共同解决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挑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社会各界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完善、透明的ESG评估与监督体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携手迈向一个更加繁荣、公正、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