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ESG管理框架

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在联合国的推动下,搭建了一套目标体系。1992年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中包括消除贫苦、健康福祉等17项指标。


1992年,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中共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从“做好事”到“成为好企业”


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经济波动、技术更新和自然资源紧缺,“发展”这一命题日新月异,影响着社会每一个构成要素。过去20年企业从“做好事”开始,比如植树造林、慈善捐款、弱势群体援助等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承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近年在“扶贫攻坚战”中贡献突出。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企业响应迅速,在纾困物资和保障就业等方面与政府形成合力。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受到巨大考验,新形势也引起各类企业的思考、提供了参与改善的机会。


如今,企业纷纷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重点,甚至作为企业价值和商业使命的核心内容。2019年,由近200位全球知名企业CEO组成的“商业圆桌论坛”发表宣言(Purpose of Corporation)引起广泛关注, 该宣言第一次明确指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对企业不信任加深、如何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何为社会发展涉及的关键议题(如青年就业社会包容性同工同酬气候变化等)做出贡献,成为国企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意味着国企要跳脱传统发展思维,寻找提升企业影响力和综合价值的路径,如何“成为好企业”是国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命题。


从战略出发


国企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很多挑战,由我们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2020年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调研报告》发现:近九成中国企业都表示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但大多数企业不知道如何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评估,无法明确可持续发展关键议题(materiality issues)和企业发展的联系。目标或是被“束之高阁”难以落地,或是评估工作缺乏影响力。


这可能是两方面原因造成,一种可能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作为一个综合学科,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多种利益相关方。例如,便捷的公共交通缓解了城市拥堵问题,与此同时,低收入群体、女性群体等也因此节省了出行时间,以此他们可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赚取更多时薪或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由此观之,很多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如果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理解不够全面,国企则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或聘请专业人事参与相关工作。


另一种可能,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流程出了问题。关键议题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的关键环节,当该项工作成为企业个别部门的事情时,就不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达成企业共识,进而难以达成“好企业”的目标,因此需要考虑重新定位和分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工作。我们建议国企从战略层面自上而下地全面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内、外部分析,从企业自身优势出发,梳理和明确可持续发展关键议题,从0到1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相契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评估框架

图片

治理和指标评估


与环境、社会、治理(ESG)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备受投资人重视,而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ESG管理体系,实现阶段性目标设置并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和更正。国企可以结合全球统一的专业评估管理工具,设置内部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实践KPI,通过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现有执行项目的项目设计、内部协调与具体实施方案,进而形成内生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框架,贴合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


ESG管理框架

图片

报告披露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调研报告》还发现,仅有一半的企业公开披露可持续发展实践情况,而其中80%的上市企业都对外公布了相关实践情况,可见外部监管要求是主要驱动力。市场研究机构表示ESG评分较好的基金也在疫情期间整体风险收益表现更优。消费者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也会对企业解决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抱以更高期待。

中国企业主动披露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比例


图片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企业有大局观,并建立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问题的思维。企业规划期一般在三至五年,有些行业甚至更短。这往往使得企业管理者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在未来将可能面临较大的风险。国企加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认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并加强多种情景的规划和应对能力是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组织效率的重要途径。

洞察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投资人和市场认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或是环境社会影响的长远价值。企业需要持续追踪消费者行动偏好、线上商业模式升级等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经营策略与商业模式。着手构建或加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打造符合企业消费群体的新型沟通与交流渠道。


挖掘企业可持续发展增长机会。此次疫情暴露出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将留给国企更多思考和参与改善的机会,例如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并非单纯靠政府力量或相关非政府组织便可短期内打破的瓶颈。科技类企业通过发掘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与挑战,提供在线问诊服务、数字社区基础配套设施、污染物在线地图等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战略与业务结合。


回归员工需求和人才挽留。人才是国企竞争制胜关键,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人文关怀有利于强化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例如实行弹性工作制度便于有子女的员工平衡工作和生活两边的安排,注重员工心理疏导与援建,为各类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和提升技能机会。


在两千多年前所作的《孟子》中就有“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样的语句,意即捕鱼不用过密的网、取材不乱砍滥伐,生态资源就可以持续为人所用。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与自然协调相处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而社会包容度的增加是经济蓬勃的一股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