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电话
17710707243
近年来,山西省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扎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山西将加快市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力争到2022年底,全省市县全面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目标任务。
“年底省市县完全建成‘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时间紧、任务重,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明确工作重点,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山西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志远对此提出明确要求。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山西财政积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向纵深,成效不断显现。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率先印发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一个体系、建立完善六个机制”目标任务。2021年12月,山西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将绩效管理要求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促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
2021年,全省11个市级财政部门全部成立了绩效管理科室,93个县级财政部门设立绩效管理专职机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11个市、105个县(市、区)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50个县(市、区)基本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5个市初步建立市本级预算绩效指标体系。
——实现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2022年,省财政厅印发《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重点任务厅内分工方案》,将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方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和工作任务、完成时间,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处室。
——事前绩效评估有序推进。2021年,7个市选取部分重大新增项目实施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的统一部署,各市、县基本实现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全覆盖,将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编制、同步审核、同步批复。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编报试点持续增加,10个市开展了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编报工作,其中5个市要求所有市级预算部门(单位)全部编制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加大绩效目标审核力度。市县两级通过优化审核流程、完善审核机制,不断提高绩效目标编报质量。绩效运行监控持续加强,11个市全部通过预算部门自行监控和重点监控的方式开展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进一步扩围提质。绩效自评价范围进一步扩大,2021年,8个市、96个县(市、区)实现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自评全覆盖,3个市组织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自评,并且实现预算部门(单位)全覆盖。重点绩效评价不断深入,2021年,市级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项目303个,涉及预算资金近500亿元,比上年增加近40亿元;县级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项目3732个,涉及预算资金近600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70亿元。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2021年,在编制省级2022年度预算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继续压减非刚性运转类支出,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把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管理、调整政策、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2022年省级预算编制取消或压减财政绩效评价不高的项目2.2亿元。2021年,11个市共提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928条,根据评价结果压减资金近4亿元、收回闲置资金近6亿元;131个县(市、区)共提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议3225条,根据评价结果压减资金近6亿元、收回闲置资金近11亿元。
——加大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力度。2021年,11个市在部门预算中公开了绩效目标编报情况,10个市在部门决算中公开绩效自评情况,6个市在财政局门户网站公开财政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5个市向市人大报告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结果,3个市向市委市政府报告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结果。
在省财政的带动示范下,全省市县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
临汾市锚定“三全”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目标,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绩效优先、花钱问效”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全市绩效管理“一盘棋”格局,“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长治市通过建机制、抓关键、严复核、强监督,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一体化。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构建起“1+1+N”制度体系。加强人大、纪检、审计、财政监督,形成多方联动的绩效监督管理格局,为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提供有力保障。
忻州市聚焦“三全”目标、细化任务分工、加强考核督导、夯实管理基础,市县上下一心,探索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实现追赶式跨越发展的“七字”方针。
襄垣县推动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紧扣预算管理一体化目标,全面推行“大股制、大预算、大监督、大保障”的预算管理改革,将预算绩效管理各项目标任务融入预算管理各环节。